()水怜脸上露出了近来少有的微笑,由她的神态中可以看出,水怜又找回了自己的信心:“一个人,只有立在了行驶中的船上,看着那哗哗的海水消失在船的两侧,才会真正感觉到大海的宽广;一个人,只有到了翱翔在天空的飞机,看着那脚下云彩,才会真正理解了天空的高袤;一个人,只要他进入了九叔的第四室,就会很快明白一个虽然很简单,但是人们一直却没有说清楚的问题。随着这个问题的解开,人们会觉得人生原来和大海一样宽广,和天空一样高袤。而我们,就是那大海上的舵手,天空上的宇航员。”
水怜轻抬玉臂,用修长的中指弯弯地向后拨了一缕恰恰遮住她那刚刚恢复自信的秀目,慢慢打开了第四室的门。“所以,这里面的颜色是蓝色的。像大海,又像蓝天。不过,第四室的内容比较多些。九叔把它写了个小册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众人看到,地面与屋顶都是蓝色的。白色的墙壁上写着几个字:目的,原则,方法,手段,结果论。
这时,水怜已打开了那个小册子:
目的: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世上有很多微妙的东西,它们好似难说清,让人捉摸不透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这些微妙的根源之一就是:目的。掌握住了一部分根源,也就能撑握一部分世上微妙的东西,让那些微妙的东西随我们的控制而变化。让那些微妙,在我们看来很简单,让别人看来更加微妙。
例如:唐代同期的太宗李世民、魏征、候君集。李世民的目的是保住他的江山;魏征的目的是保护当朝的法纪;候君集的目的是呵护他唯一的女儿。他们的目的在这时应都是正确的吧?
这时,候君集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使出了方法之一“隙”。说白点,就是钻空子。在一次战争中,他觉得没人知道他发现的那一百万两黄金。于是想在这个“隙”中得到这批黄金。待自己百年之后,让自己无依靠的女儿衣食无忧。注意:这时,候君集在达到他正确的目的时,在使用方法时,他的正确开始转向了。
魏征的目的是保护当朝的法纪。候君集这时已违了法。魏征查到了候君的违反法纪的正据。要把候君集依法从事。
可皇上李世民到了。李世民的目的是保住他的江山。而这时的突厥人总是虎视眈眈地望着大唐。李世民的近期目的就是击败颉利(突厥首领),李世民为了击败颉利正在让候君集训练一批骑兵。这时,一百万两黄金没有击败颉利更重要。所以李世民把这件事缆了过来,说这份黄金是他给候君集的。
每个人的目的是不同的,而目的又是要一步步实现的。当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时,我们不要为了那个大的目的而头脑发热,反而让那个大的目的在一个较它来说小的事情上而夭折。就如上面那个例子,皇帝李世民要的是江山,贪官故然可恶,可只要那个贪官能对江山有大用,则贪官可暂时不贪,而清官认为自己做的对就一味纠缠,那就清官不清了。这也是一点官场上的微妙吧。
所以,你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还要看清别人是做目的,他的目的在你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中变了没变。有时,一个你以为和你最亲,最没有利益冲突的人他会为了他自己的一个你不注意的,或是对他来说很大的目的,做到伤害你。
萧伯纳说过一段话:“帝国主义者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坏事,却永远不会做错事,因为它做什么都有一个原则。它打你,是根据帝国原则;掠夺你,是根据经济原则;奴役你,是根据殖民原则。”
由此可见,我们的目的确定了之后,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原则:1、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2、指总的方面,大体上。这个解释太确切了。
盗亦有道。而可笑的是:那些盗尚能守护住自己的“道”,那些正人君子,高官大亨却有的不能守护住自己的“原则”。最终让自己得到的结果不能和自己最初的目的一样,而只剩下后悔。可后悔又能给带来什么呢?
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目的。“目的”不要太贪,只要达到了我们预期的设想,就要把这个小过程划上句号。“原则”是保证这个“目的”得以实现的必备因素。所以要原则要正确,如果原则是错误的,那将要发生的结果会与我们的目的南辕北辙。
这个正确的原则就是“正”。也就是说,我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是“正”。那,什么又是“正”呢?后篇中的“正义论”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水呀,太清了,里面就没有鱼了。水里没有鱼了,一是少了水里的美景,再则也淡了那些谗人的嘴巴。而且“鱼”的存在也许会让我们的周围,甚至我们自身发生一些另我们意想不到的其它事情。从而让我们所不能看到的“微妙”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
原则,也是这样的。我们要的原则是大的方面掌握好了,小的细节在不太影响我们目的得以实现的情况下,让它尽情发展吧。就算它以后长成参天大树,把我们这棵野草完全遮住了,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另外,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目的时,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要过于太深入这件事情,不要迷失了自己。毕竟,我们的人生是绚丽多彩的,我们的美丽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生活,还要工作;要工作,还要亲情;要亲情,还要正义——只要我们“总的方面,大体上”掌握好原则就是了。
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会用方法钻那些供我们达到成功的“隙”。为了不迷失自己,我们还要给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后边的人留下“隙”。这,就是人生中的微妙!
“隙”,只不过是方法中的一点。
方法: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我们做一件事情时,目的定了,原则定了。那就该用方法去解决它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对像是什么,我们对像的本性是什么。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我们面对着和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智商还高许多的同类——人的时候,我们该怎样达到自己的目的呢?(今天是2007年2月10日星期六。哈哈,我今天的目的是要到老爸老妈那——哈哈,快过年了,祝你们新年快乐!也祝读者快乐。其实,我很伤感。祝父母快乐只能是在心里,他们是看不到这些的。因为,他们不上网——哈哈,祝读者快乐。读者是谁呀?也许,真正读完这篇文章的读者——只有我自己吧。但不论管样,我还会写下去的。为了我自己,也为了那四个收藏我作品的人——现在存了七千字,我准备在大年初一那天晚上上传一万三千字。也算是给“读者”和那些辛勤的起点工作人员的一点点小礼物吧——也许,这些只有我自己看到。因为——哈哈,不说了,继续——)软肋!是人就有他的软肋。就像一个练武功的人,他的武功越高,软肋越弱。往往会被人找到“软肋”后,一招击败。
人,是有本性的。本性不可能没有弱点。人的本性,就是“自私”!
方法一就是:利用人“自私”的本性。其实,每个人在行事时,都有自己的目的,原则。只不过是有的人在做事之前就确定了自己的目的,原则。有的人是在不自觉中进行。但无论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我们自己是有的放矢就行了。
利用人的本性,软化或改变对方的目的、原则,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人说了,你不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既然自私,软化或改变又谈何容易!
是的,我是说过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可我还说过人的本性不可能没有弱点。既然有弱点,那不就好办了吗?其实,有些人。不用你去软化或改变,他由于本身的特性,他本性中的弱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软化、改变了。不信?我给您举个例子:
春秋时代的“仁君”宋襄公。当时,宋襄公和楚兵对阵,他的谋臣公孙固建议:“楚国的军队是非常强悍的,我们根本打不过他,不如及早撤兵回国去好!”宋襄公却说,“楚兵强悍有余,但仁义不足;我兵虽弱,却仁义有余,又何怕之有?”还特别在帐前竖起一支写着斗大般“仁义”的大旗,晓喻部众。
正式宣战之后,楚将成得臣挥军渡江迎战。公孙固急忙又献计,说:“楚兵多,我兵少,众寡悬殊,非以智取不足以图存,今可乘敌军渡河的时候,半途偷袭截击,给他一个措手不及,还有希望扭转局势,否则——”宋襄公大怒,指着对面那面“仁义”大旗对公孙固说:“你是不是瞎了眼睛,看见没有?寡人以仁义立国,道德治民,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岂可偷偷摸摸行这半渡袭击之诡计?”
及至楚兵渡了河,要扎营了,公孙固又对宋襄公说:“趁敌军忙乱的时候,可击鼓去扰或他,挫其锐气。”话还未说完,宋襄公可火了,把桌子一拍,“呸”的一声,一口痰唾在公孙固脸上,大骂:“你满脑子都是鬼主意,寡人做事公正廉明,光明正大,身为诸候盟主,岂有袭击未成列的军队之理?你只贪一击的侥幸,不顾万世的仁义,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交锋的日期到了,宋襄公果然摆下堂堂之阵,高高举起“仁义”大旗,浩浩荡荡地去迎敌。双方的战鼓齐鸣,短兵一经接触,宋军就像摧枯拉朽般被楚军打得大败。“仁义”的大旗被砍倒了,“道德”的宋襄公也受了重伤。
事后,他还有这样的感叹:“君子不施诡计,寡人以仁义统领军队,不杀伤病,不擒老弱,岂可以乘危扼去袭击敌人的!”
这对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又可怜呀!可宋襄公“仁义”错了吗?宋襄公的目的没有错,原则也没错。哪错了?哪也没有错。只能说这是他本性的弱点,他的弱点弱到了别人还没有利用,自己就完全失败在上面。他这叫“仁义”吗?故有后人讥之“不恤滕曾恤楚兵,宁甘伤股博美名。宋襄若可称仁义,盗跖文王两不明。”
方法二就是厚。“厚”被李宗吾先生弄得让人有种危言耸听的感觉。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一个词来说:李宗吾先生是在“炒作”。一个人到了一种地步,他为了生存或为了完成更大的事业,他能不“厚”?你能说街道上那个在腊月天只披着个破被子的七岁少年和人要吃的,脸“厚”点不对?你能说那个跪在地上向人讨饭的八十岁老大娘皮“厚”让人耻笑?他们,只是无奈,为了生存的无奈!韩信受胯下之辱时,被多少人笑他“厚”?可你现在还能笑他当时的“厚”?
“厚”只是一个词,只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灿烂文化中的一滴。“词”,就只是“词”。李宗吾先生并没有利用人类思维中的一点点微妙的误差,把“厚”弄成了一本“奇”书。而是人们自己有时把个别的词或字看得偏离了它本来的方向。
不过,由此可以看出。“厚”,确实是方法中的很好的一个。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司马懿。
司马懿上方谷逃得一命后,固守渭北寨,拒不与诸葛亮作战。“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
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人见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懿拆视其书,略曰:
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及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
你再厉害,我不与你打。司马懿用“厚”和方法中的另一个“等”。把一代军事家孔明活活给“拖”死了。最终司马懿用自己的方法,守住了自己的原则,达到了和自己目的一致的结果。
在这里方法就先说这几种。其实,我们达到一个目的而能使用的正确方法是很多的。
手段:1、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2、本领,能耐。3、指待人处世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
在这里,我把手段叫做是方法的升级。凡是手段,都以利己为前提,必要时还要损人利己。手段和方法比较起来,要更**、更见效快,使用方法达到目的时不一定要伤人,而使用手段达到目的时不伤到人的机率几乎为零。而且,手段事后留下来的隐患比起方法来会更多。方法用的是软刀子杀人,就如上面所讲司马懿用的“等”、“厚”、“拖”。手段用的则是利器。
但是,大丈夫做事,就要拿得起,放得下。在“求目的,不择手段”的前提下,什么都不重要,惟一只有胜利。到了目的已达,事业成功之时,仁义道德自会集于一身。经有云:“窃钩者诛,窃国者候,候之门,仁义存。”
所以说,在方法不能保证目的顺利达到时,手段就是达到目的的最好利剑!故,“自古英雄非寂寞,惟有胜者留其名。不以霹雳手段,何显菩萨心肠?”
三国英雄曹操,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手段之利,可说是达到极点了。
手段是没有感情,亲情的。但,不能没有原则。没有原则的手段不会让以后的结果达到他起初的目的。
“杯酒释兵权”又有几个开国帝王能够做得到?为了目的,为了原则,为了达到预想的结果,历史上更多的是手段!
结果:1、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2、用在下半句,表示在某种
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
人的一生,是对于他本身来说,是一个大的过程。在这个大的过程中人又有着他许多小的过程。如:一个人由生到死是一个大过程,在这个大过程中上学是一个小过程;而在上学这个小过程中又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小学又分为几个年级;每个年级又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而在这一年中。他又会分为很多小过程,如:过马路,经历雨天,雪天,在家中,在学校中遇到的许多事情,甚至是穿身,吃饭,上厕所。都算得上是一个过程。而这些里面我们可以再进行细分。
然而,再细也是一个过程。既然是过程,就有它的目的,有目的也就有了原则,方法,手段,结果。
举个例子:当我们端起水杯来想喝水时,我们的目的就是把水喝到肚子里。原则就是不要把水洒在身上或其它什么地方,方法不说了,方法已经办到的事情自然不再用手段了,结果是水被喝到肚子里面去了没有。
简单吧?但假若我们一天没有达到目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十天呢?所以,我们要真心善意地对待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中的“目的”。每天,甚至每时都要检验自己经过努力而得到的结果是否和自己最初的目的一样。
小的过程这样,大的过程也要这样。也许,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明白了一个什么叫做“常胜”的道理。
(在此,孽想和大家说句编外的话。本书内容很少,本章也过于简单。所以忠心地告诉读者如果看孽的书,就要全部看完。因为,有的章节虽然表面上看来还有点意思,但如果不和别的章节合理搭配,只能算是“毒药”。会害了读者。当然,也许只有一个人看本小说。那样的话,孽就更不愿意自己唯一的朋友得到伤害了。哈哈,祝读者春节快乐!)
在数学里,有很多公式。这些公式让数学里的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在公式的代入下会轻而易举地就解答了。
我们的人生也一样,人生中也有很多的公式。我们如果把人生中的那些公式学好了,并且合理地把它代入到我们的人生中。那,有些看很复杂的问题也会变得很容易就被我们掌握了。目的,原则,方法,手段,结果论只是我们人生中无数个公式中的一个。后边,我会把那些公式像数学教程中的一样,一个一个地,%+……=*清楚地给大家列出来的
灵魂之约_灵魂之约全文免费阅读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