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完了圣旨,送走了传旨的太监,袁世凯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心情也是起伏不定,仿佛又回到了戊戌年间的那个夜晚。就是那个夜晚,袁世凯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
当然,戊戌年间维新派的失败其实和袁世凯的告密行为关系并不大,既使没有袁世凯告密,维新派也是注定失败,因此说是袁世凯的告密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并不是实情,但对袁世凯个人来说,这次告密行动使他得到慈禧的信任,从此以后就一路加官进禄,尽管也经常被慈禧搞打,但总体来说却还是青云直上、步步高升。
不过在那个时候,做出告密的选择也并不艰难,因为当时只要是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人都会在慈禧太后和维新派之间做出选择,毕竞维新派几乎是全无胜算的,即使袁世凯全力支持维新派的一方,胜机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只要是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倒向到维新派的一边。而现在的结果也证明,袁世凯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但这一次袁世凯可就没有那么足的信心了,不知道这次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因此这时袁世凯的情绪自然是难以平复。
就在袁世凯想得出神的时候,这时家人来报,原来是英国公使朱尔典求见。
袁世凯听了,也不由得精神一振,赶忙道:“快请,快请。”说着又叫家人:“把我收藏的那一罐黄山茅尖拿出来泡茶。”说完之后,袁世凯亲自走出了书房,来到了房门口的屋檐下迎接。
时间不长,只见家人领着英国驻清廷公使朱尔典走了进来。袁世凯立刻走下台阶,伸手和朱尔典相握,道:“什么风把公使先生吹来了,公使先生一向可好啊。”
这时朱尔典己在中国任职10余年了,不仅能说出十分流利的汉话,对中国的人情、风俗、历史典故等等都有相当的了解,可以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这时也笑道:“托袁大人的福,一切安好,有劳袁大人挂记了。”
袁世凯呵呵笑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走,到我的书桌里去坐下说话,前些时日我刚得了一罐好茶,请公使先生偿偿。”
朱尔典也笑道:“哦!那可就要讨扰袁大人一番了。”
于是袁世凯将朱尔典领到自己的书房里,两人分宾主落座,仆人奉上茶来,朱尔典拿起茶杯,喝了一口,也是赞叹不绝,“果然是好茶啊。”
袁世凯笑道:“如果公使先生喜欢,等一会带一些回去,慢慢品偿吧。”
朱尔典道:“那怎么好意思呢?”
袁世凯道:“不过是些茶叶,何足挂齿。”
朱尔典道:“即是袁大人盛情,我就却之不恭了。”
两人客套了一番之后,袁世凯将手一摆,让从人们都退出去,又安排了两个心腹家人守在门外,然后才对朱尔典道:“公使先生,今天来拜访寒舍,不知有何见教啊!”
朱尔典道:“见教可不敢当,我这次是特意来向袁大人道贺,恭喜大人外调两江总督,从此离开这个事非之地,用贵国的话说,就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而从此以后,大人便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袁世凯也呵呵笑道:“借公使先生的吉言啊,其实我还要多谢公使先生呢?如果不是公使先生点醒了我,我也不会想到这一招走为上策啊。”
朱尔典笑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其实以袁大人的才智,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呢?我看大人不过是当局者迷而己。”
袁世凯也抚掌大笑,道:“公使先生太客气了。”然后脸色一正,低声道:“我现在己经是外调了,但贵国承诺之事如何?”
朱尔典道:“这一点请袁大人尽管放心,都己经安排好了,各国已经联合各省的商人,筹集到了300万两白银,只等袁大人一到金陵上任,首先向袁大人提供150万两白银的启动资金,其中100万两用于救灾,各国商人也会尽力帮助大人筹集赈灾的物;另外50万两用于大人支付军费开支所用,而其余的150万两,也将在以后陆续支付给大人。”说着,朱尔典打开自己的公文包,从里面拿出一张支票,递给袁世凯,道:“这是一张20万两白银的支票,算是提前支付给袁大人。”
袁世凯也不禁大喜,赶忙伸手接过了支票,道:“多谢公使先生。”
朱尔典摆了摆手,道:“袁大人不必谢我,这趣÷阁钱也不是我出的,其实我只能算是一个中间人而已,不过袁大人到金陵上任之后,一切都需要迎仗袁大人啊。”
袁世凯点了点头,道:“自然,自然,袁某自当是尽力而为,确保江南平安无事。”
原来慈禧千算万计,但百密终有一疏,她只顾算计袁世凯会不会倒向华东**,但却没有想到袁世凯会和洋人们勾联串通起来。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慈禧,一来是她的年事己高,考虑计算也难免会有疏漏,二来也是因为在庚子国变之后,洋人们在中国的行为也收敛了许多,不再是那么飞扬拔扈,盛气凌人,对清廷的态度也客气了不少,由其是在远东战争之后,各国都频频向清廷示好,帮助清廷练兵、办洋务、提供资金、顾问新政等等,让清廷颇有些受宠若惊,尽管慈禧在心里对洋人仍有提防,但在计算袁世凯外调的时候,还是忽略了洋人的因素。
不过各国向清廷示好、提供帮助,当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希望能让清廷振作一些,因为各国都清楚,如果让华东**统治整个中国,对各国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各国在中国的利益损失估且不论,在地缘政治上的损失才是极其巨大的,因此各国都希望清廷能够担负起阻挡华东**统一中国的重任,各国也愿意给清廷提供必要的帮助,既使是清廷不能阻止华东**,但也不能让华东**顺顺利利的控制整个中国,至少也要给华东**制造一些麻烦,同时也可以做为各国以后和华东**进行交易谈判的筹码。
在华东**派遣人员救灾之后,英法美等国就意识到华东**这是在借救灾之机,争取人心,同时扩大自己在长江流域各省的势力,因此也都向清廷建议,也尽快组织救灾,以与华东**竞争民心,毕竟清廷现在还是正统政权,在这方面比华东**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能够借救灾之机,也收割到一批民心,也可以让清廷的统治多维持几年,这样也可以给各国多容出一些时间来布置应对华东**的办法。
同时各国还向清廷表示,可以给清廷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低息贷款,以供救灾之需,当然这趣÷阁贷款的使用,需要由各国监督,专款专用。因为各国知道清廷的官员们是什么秉性,赈灾款到了他们手里,如果不加以监督,恐怕是雁过拔毛,能有一半落到真正的救灾上,就可以谢天谢地谢人了。
不过清廷对各国的这个建议并不感兴趣,一来是救灾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办得好也不见得有多大功劳,而办砸了可是要担责负的,何况还要和华东**竞争;二来清廷对洋人们仍然相当的警惕,洋人的贷款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就算是没有别的附加条件,但贷款终究是要还的,只是这趣÷阁贷款洋人指定要用来救灾,又不是练兵、办洋务,将来清廷拿什么还呢?何况洋人还要对这趣÷阁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必须用于救灾,这也让不少原本支持救灾的官员们也冷了心。另外还有一批官员则认为,不访就让华东**去救灾,以消耗华东**的人力物力,这也是对清廷有利的。那么清廷又何必去抢着救灾呢?因此最终清廷还是婉言谢绝了各国的建议。
清廷的态度也让各国十分失望,看来清廷还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于是各国公使一起对中国的局势进行了一次评估,一致认为华东**将会在明年,也就是1908年对清廷开战,进攻北京,最迟也不会超过1909年,而以清廷的实力,根本抵抗不住华东**的进攻,在开战之后的1个月内,人民军必然会攻占北京,预计在6-12个月内,就会占领整个北方的地区。
也就是说,现在清廷实际也就只剩下1-2年的寿命了。因此指望清廷能够阻止华东**,或是给华东**制造麻烦,都是不可能的。
不过由于中国的疆域过于庞大,而华东**在中国的基础毕竟还不深,因此在占领北方之后,华东**必然就会停下进攻,先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而各国就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在中国南方重启炉灶,扶植一个不同于清廷的政权,和华东**抗衡,让中国维南北对持的局面,这样就是对各国最有利的局面。
而这样一来,首先要确定在南方有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才能够担任这个重要的任务,于是各国都一至推荐,这个人非袁世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