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随万棋复回执法堂,来见李铁柱并其妻母复言前事,李铁柱千恩万谢,其妻母虽喜,然此去路途艰险,亦是心忧重重,但转念想也是生还征兆,便往“祈寿堂”求上苍保佑,不在话下。
万棋命李铁柱回去做些准备,于明日一早同王景随江郎中一同寻访“解忧株”。
一夜无话,次日卯时三刻,江郎中三人便辞别家人,话别乡邻,一路向东寻访“解忧株”。
江郎中本名江书瑶,世代行医,是村中郎中,凡各家有病之人,莫不请其把脉开方,然因村民得秀水滋养,生病者却寥寥可数,故而家道落魄,行医救世之手艺,不如其祖上有名。
三人行约数里,已至正午时分,江书瑶止步道:且在此处歇息,吃些干粮,待体力稍解后,再行可否?
李铁柱、王景二人也觉乏累,点首赞同。三人选一庇荫大树下,席地而坐,取出包中干粮就壶中水吃喝起来。
王景观看四周,见树木繁盛,花草艳丽,因问道:江先生,我等行了半日,却未见山崖峭壁,不知何时能到那“解忧株”所在?
江书瑶道:我三人方行不过数里,再行三日方到山崖脚下。现且歇息一会。
三人休息约半个时辰,又起身赶路,一路昼行夜宿,疾步不息。
约行了四五日的光景,离村约百里开外,到一所在,江书瑶手指远处道:前面过了这片树林,便可到那山脚下。
李铁柱、王景顺势望去,但见灌木丛生,青草麻密。间或听得翠鸟鸣啼,宛若画卷。
二人行了这些日子,总算将近山崖,有些欢喜。而江书瑶却面色凝重,他深知过了树林,那山崖确是险峻异常,稍有不慎,丧命于此,也是常事。
三人过了树林,果见一高崖耸立,怪石盘踞,异草镶嵌,轩峻壮丽。三人抬首观望,涯峰离地去约万丈,穿过楚云,巍峨入天。
江书瑶叹道:此山便是我们要寻的“解忧株”所在。
李铁柱自小也走过一些山脉,然却第一次见如此险峻山崖,因问道:江先生,此山可有名?
江书瑶回道:此山名“穿云涧”,高万丈,我父当年攀爬此山不过数百丈,脚下却不留神,不幸遇难。二位待会随我上山,当万事小心。
二人点首称是。
三人于山脚下歇息片刻,便准备爬山的索绳,飞勾,完毕后,江书瑶在前,王景随后,李铁柱殿后,借用脚力,并用双臂,一步一行,往“穿云涧”攀爬而上。
盖因三人皆是攀爬高手,爬至十丈开外,尚觉体力犹存,不知倦怠。
又行四五十丈左右,江书瑶有些疲累,于是道:先歇息片刻。
三人于是身贴崖壁约一刻左右,复行。行至百丈左右,江书瑶忽念其父于此处坠崖身亡,不禁有些惆怅,嘱咐脚下二人道:往上会越来越险,当注意脚下,千万小心。二人点首。
再往上行,比之先前,险峻许多,况三人脚力不如之前,行动速度明显迟慢,行约五十丈左右,江书瑶见一平坦地带,心下欢喜,唤二人来到此间。
三人不知已爬约两个时辰,皆倦怠不已。于是在这平坦之地,歇息了一个时辰之久。复准备行装,又往上行。
因先前休息之故,三人一口作气,又爬了约七八丈,找一平坦之所歇息片刻,又往上行。
如此反复,已爬出百丈左右,时辰已至黄昏时分,夕阳早已没于山脉之后,三人便挑一平坦之地,歇息一宿。
次日天明,继续攀爬,又行至百丈复找一所在歇息。
王景因攀爬如此之高,却不得见可寻之处,因问江书瑶道:江先生,我们要行至多远,方能寻到那“解忧株”?
江书瑶道:据医书记载,非千丈开外不可。我等方行不过两百余丈。前路尚远。
王景叹道:此山真乃仙境,如此巍峨,当真奇葩。
李铁柱道:不管如何定要寻到那“解忧株”,只是连累江先生并景兄,心中着实愧疚。
江、王二人忙摆手道:贤弟不必自责。
三人正在歇息之间,忽听涯上传来歌谣之声,断断续续,不得听清。
三人心下称奇,江书瑶正欲寻声观看,却见是白雾萦绕,哪里见得。
王景道:莫非山上有人居住?
此话一落,三人皆是面露喜色,盖因既然有人语之声,想必定有村落之所,若能寻得,或可打探那“解忧株”所在。
三人养足精神,往那歌声源处爬行,行约五十余丈,歌声较之先前有些清楚,三人喜上眉梢,脚下登力。
岂料王景一个没有注意,一脚踏空,若不是有绳索绊住,险些跌落山崖,江书瑶嘱咐二人要小心谨慎,注意脚下。
三人又行了四五十丈,那歌声却不知何时翩然不闻。
三人心神不觉黯淡,正伤神之间,忽地李铁柱脚力没有着力之处,飞勾着石未稳,脚下踏空,往涯下坠落,江书瑶听见响动,并王景大呼道:贤弟小心。
王景欲抓李铁柱手臂,却哪里够到,但见李铁柱直坠而下,性命难保。
就在这转念之间,倏地一人影凭空而下,转瞬间来到李铁柱近前,抬手抓住李铁柱衣角,丹田用气,借助峭壁,往涯上飘去。
约半刻,此人复回,将江、王二人带到李铁柱之处。
三人神情稍定后,见面前立一道童,眉清目秀,一身青衣,宛若仙人。
三人见罢,忙作揖道:多谢少侠搭救之恩。那道童笑道:无量天尊,三位且起,此乃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且小可下山来采草药,听有人呼救。方出手相帮,此乃天意。
江书瑶昔日听祖父言,“穿云涧”常有仙家居住,不能全信,今见此道童神采飞扬,不似人间百姓模样。料想定是神仙下凡。故问道:敢问仙家尊姓大名?
那道童稽首道:兄长此言差矣,我非仙家,乃是此山上的采药童子,道号“金月童子”。在“紫霄观”出家。
江书瑶只当他是不言实情,但也不可言明。金月童子问道:你三人因何到这“穿云涧”?
李铁柱闻言,上前道:仙长,小人李铁柱,因要寻找“解忧株”,方到此处,不料竟遇仙长。
“金月童子”道:此草乃“穿云涧”之物,我道观中便有。但不知你等为何需要。
江书瑶道:因我村有一妇人得了怪病,小可依医书记载,特来寻访。
“金月童子”道:原来如此,既然被我遇见,想是天命,你三人且随我到道观,我将此事禀命师尊,或可赠与些许。
当下无话,三人便随“金月童子”往“紫霄观”而去,一路之上但见祥云吐瑞、青山峻石,非人间所有,花草皆人间不得见。当真仙境一般无二。
行约片刻,果见一道观,此道观高约数丈,赤金牌匾书“紫霄观”,观前紫气旋绕,清气交错,门檐两侧各书一联,上联是“紫气东来三万里”,下联书“清幽娴静不沾尘”。
至观前,“金月童子”道:三位且止步,待小童通报一声。“金月童子”一人进观内,三人在观外见左右皆是繁花异草、香株美木,不比人间。
片刻有余,“金月童子”复回,请三人进得观内,但见院落比及万府要大去许多,左首花草丛生,见所未见,右首矮木簇拥,闻所未闻。中间青砖盖地,绿苔扎缝。四方房舍错落有致,不可尽数。
四人过一抄手游廊,行约百米,经一穿堂,又行五十余步,方至道观正堂。
正堂门檐上方挂一牌匾上书“清幽阁”,左右各有一联,上联书“万法皆因果”,下联书“处事当自然”。
四人进得堂内,便觉清静幽娴,并无杂烩,见一尊者打坐默念,背对厅门。
“金月童子”上前躬身道:启尊长,三人已到。话毕退在一侧。
那尊者起身转面,但见一身素袍青衣,双眉见白,双目深邃,身段修长,脚踏布鞋。令人望之生敬,见之忘俗。
江书瑶上前道:仙长有礼,敢问仙长尊姓高名?我三人此来搅扰,望请见谅。
那道人含笑道:三位且无需多礼,贫道乃方外之人,俗家名讳已不记得,现道号“闲居散人”。三位远道而来,适才听小童禀告却是为了“解忧株”。恰我观内有些许。
江书瑶道:正是,若仙长能施舍一颗解救世人,不甚感激。
“闲居散人”道:世间有疾苦,理当相帮。转身命“金月童子”道:你去取一株来。“金月童子”领命而去。
“闲居散人”请江书瑶三人落座后道:你等可是那“长寿村”村民?
江书瑶道:正是。仙长怎知?
闲居散人道:我于此间存活万年,周边山川水涧游历无数,当是知晓。
江书瑶道:仙长真乃真神下界,万事皆通。
“闲居散人”摆手道:非也,只因去年隆冬,贫道游历至你村,见有一泉水甚是奇特,不禁品尝一番,方知是“延寿潭”,故而知晓。
江书瑶道:原来如此。
“闲居散人”道:你等可知此水来历?
三人皆低首不语。
“闲居散人”道:若说此水来历,有些渊源,此水乃上古圣人“秦艽”命人开凿,经岁月沉淀,历万年有余,且放一‘续寿珠’于泉眼,故可延年益寿,你村长寿皆因饮用其水。
三人皆道:听仙长所言,原来如此。难怪我村人人长寿。
“闲居散人”复叹道:此水虽能延寿,然有不足。
江书瑶道:愿闻其详。
“闲居散人”道:凡饮此水者,其成长经历缓慢,过数岁当如别人过一岁,故而虽有千岁,然记事者非三九不可,婚配有子者,非百岁不得。
三人点首称是。
“闲居散人”续道:敢问哪位是李铁柱?李铁柱见仙长问起,忙作揖道:小人便是。
“闲居散人”道:你家有一子名“李慕华”是否?
李铁柱回道:正是。
“闲居散人”道:此次回去,你且将他送至我观内,贫道将收他为徒,不知你可愿意?
李铁柱忙道:犬子年幼,恐惊扰贵观,只怕仙长嫌弃。
“闲居散人”笑道:不然,皆因你子有天命在身,贫道也是顺应天道,故而欲收为徒。
李铁柱惊问道:仙长所指天命是?
“闲居散人”道:此乃天数,不可言明。待你等回去,送他上山,贫道定教导其成人。
李铁柱唯诺诺应允,不言其他。
约半个时辰,“金月童子”复还厅内,手执一草药,未至近前,四人已闻奇香,便猜是“解忧株”。“闲居散人”见“金月童子”到来,命道:金月,你助他三人下山,救助村民王婆婆后,将李铁柱之子李慕华带上山来,不得有误。
各位道友:请大家多收藏,多推荐,多送花。不甚感激。